2024年11月1日,受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英格兰世界杯战绩邀请,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刘晓军教授在英格兰世界杯战绩207报告厅开展了一场题为“论明清小说评点中的‘穷愁评书’现象”的英格兰世界杯战绩讲座,本次讲座由廖可斌教授主持,英格兰世界杯战绩师生百余人参加。
在讲座中,刘晓军教授首先回顾了“穷愁著书”的传统观念,这一观念源自司马迁等古代文人的经历,在困顿与忧愁中,文人更容易产生创作的冲动,通过文字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与见解。评点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形式,不仅是对作品的解读与阐释,更是评点者自身情感与思想的投射。与“穷愁著书”相对,明清时期许多小说评点者往往处于困顿的境地,却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,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融入小说评点之中。这种独特的评点方式,不仅揭示了小说的艺术特征,更深入挖掘了作品的思想内涵,成为明清小说研究中的一大亮点,可以概括为“穷愁评书”。
接下来,刘晓军教授进一步分析了穷愁状态下评点者的创作心态。他指出,评点者在面对作品时,往往会将自己的经历与情感融入其中,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见解,揭示出作品背后隐藏的深层意蕴。这种评点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,也为后世读者提供了理解作品的独特视角。与功成名就的“富贵”评点者相比,“穷愁”评点者虽然在家世背景、学识才华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,但由于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心境,对小说思想内涵的把握上往往更加贴切和深刻,因此,他们的评点往往能够触及作品的核心。而通过对古代小说评点的细致梳理与分析,可以发现评点者善于运用“会心”与“同情”两种方法来解读作品。会心,即敏锐地捕捉作品中的微言大义与深层意蕴;同情,则是指在相同的人生境遇基础上揭示作者或人物的情感世界。这两种方法的运用,使得评点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。
讲座最后,师生们纷纷就讲座内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疑问,刘晓军教授也耐心地一一解答。本次讲座不仅让师生们对“穷愁评书”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,更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路。
文字:熊宣宣
图片:李金定
审核:翟新明